关于发电企业集团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有哪些思考?
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家出门出差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出差也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财务共享源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当时美国、日本、欧洲等跨国大集团出现大规模重组兼并潮。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业务单位分散、行为规则不统一、服务不标准、管理成本增加等都给管理者带来挑战。一些企业开始开展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应运而生。财务共享中心就是将企业财务进行流程梳理、再造,将同质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通性业务交由共享服务中心完成,例如应收、应付、总账、固定资产、工程管理、费用报销、资金集中支付、档案集中管理、财务报告统一出具等业务处理,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自该理论建立以后,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在国外,众多学者如MOLLER、SCHULMAN、BERGERON等等,从财务共享服务概念、财务共享服务优势、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国内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研究,则侧重通过案例研究财务共享服务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模式选择、实施步骤、关键因素、障碍及风险等方面,例如,张瑞君等人通过对中兴通讯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财务公司服务模式选择、财务共享服务优势、流程再造等理论。侯锐等人通过对中国电信的案例,介绍了中国电信构建财务共享服务过程和实施的成效。
在实践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升华。从福特公司第一家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至今,美国《财富》500强中86%的企业己经或正在建设共享服务中心。而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或正在建设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例如中兴、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宝钢集团、海尔、长虹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探索、应用和变化,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准共享制下的财务共享服务”。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职能的时代,只能的时代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总的来说,相对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国外的较成熟运用,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仅有少量的大型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试行,未有适合各类行业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完整介绍,企业还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
